国际发展趋势 『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生效,为国际社会因应全球气候变化确立了基本架构,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对已开发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进入量化限制,为人类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跨出实质性的重要一步。 面对气候变化逐渐威胁人类未来生存的挑战,国际社会已经表现出“必须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共同期望。但如何把期望转变为现实,如何透过公平、有效、及各国都能接受的行动纲要,让公约精神 与原则能够实现,是国际社会所共同面对的挑战。自1995年以来,公约每年举行一次缔约国会议,为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之水平上」不断的努力迈进。 国内发展情况 为因应京都议定书之通过,我国于87年5月26、27日举办全国能源会议,就「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发展趋势及因应策略」、「能源政策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效率提升与能源科技发展」及「能源政策工具」等5项议题进行深入讨论,获致多项具体共识,会后并由经济部邀集政府部门及民间业者、学者专家,共同研议「全国能源会议结论具体行动方案」于88年8月奉行政院第2640次院会通过,交由有关机关配合办理。 然而依有关统计资料显现,我国目前能源燃烧所排放之CO2量仍持续增加,较1990年水准增加一倍以上。显示87年全国能源会议所订定之减量对策,在过去几年中并未发挥实质的减量效果。1971-2002年OECD国家之CO2排放年平均成长约0.98%,我国却在6%以上。更重要的讯息是OECD国家之经济成长却未发生带动CO2的排放明显增加,然而国内经济发展却呈现明显减缓的状况;OECD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非常值得我国思考。 我国1990年产业结构分别为农业占4.18%、工业占41.23%、服务业占54.59%,到了2003年为农业占1.83%、工业占30.38%、服务业占67.69%。服务业国内生产毛额(GDP)占比由1990年54.59%成长至2003年的67.69%,而CO2排放占比由9.36%提高到13.17%。工业GDP从1990年的41.23%下降至2003年的30.38%,而CO2排放量占比由55.4%稍降至54.7%。 我国能源密集产业历年来其能源消费一直占制造业约六成,占国内最终消费三成多。但其产值却仅接近制造业的二成,仅占GDP的5%左右。因为能源密集工业其能源密集度约为全国能源密集度的七至八倍,因此在检讨节能、温室气体排放时,一定要先确立政府对相关产业的产业政策。 国内二氧化碳减量边际成本 依据行政院环保署运用MARKAL模型针对国际间主要情境进行模拟推估,评估我国温室气体减量潜力及边际成本: 1.以87年全国能源会议暂定减量目标至2025年回归到2000年排放标准,必须 削减310百万公吨CO2,相对基准情景削减58%,2020年边际减量成本为383 美元/公吨CO2。 2.假设以2025年达人均排放量13吨/CO2之减量目标,其相对基准情景削减量为 224百万公吨CO2,相对基准情景削减42%,2025年边际减量成本为283美元/ 公吨CO2。 3.假设以2025年达人均排放量14吨/CO2之减量目标(韩国模式),其相对基准 情景削减量为201百万公吨CO2,相对基准情景削减38%,2025年边际减量成 本256美元/公吨CO2。 其他尚有许多不同的计算模式,不过无论何种评估模式,对于我国环境与产业发展均为极严重的问题,如何照顾产业的发展与兼顾环境保护,已是政府与全国人民刻不容缓的课程。 石油带来的负面影响 全球因过于依赖原油产生许多问题,首先是各国因经济发展及消费需要需不断使用原油,在油源日益枯竭的今日,使得运用单项能源的风险(包括经济、军事及国家安全等风险)过于集中。节节高升的油价亦形成全球用油国日益沉重的负担,也成为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且使用石油容易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地球暖化。 在全球因应气候变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高涨下,发展具有洁净及具自产特性的再生能源,被视为解决地球暖化与能源耗竭的可行方式之一,毕竟原油并不像水一般无法取代。 各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个状况,据2005年2月16日所订定的京都协议书(全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先进工业国家于2008~2012年间,应比1990年平均削减6%的二氧化碳及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此后有关低碳及使替代能源占发电比率达一定目标值以上,即成为相关主要国家的努力目标及主流思维,全球各主要国家均计画在2010年以前,将替代性能源占总使用电量目标拉高至5~60%。 (责任编辑:中建太阳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