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高层点式建筑一般以小户型民居为主。为了充分照顾到同一楼层各方位住户共享阳光的权利,建筑物一般都不采用传统的坐北向南方式布局,否则永远见不到阳光的北向房屋在销售上就有问题。对四周阳光照度不均,太阳帽照能量有限的高层住户,推荐使用目前市场上以卧式真空管配备上专业的太阳能热水工程系统,或同侧进出水的所谓卧式平板组合的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电一热水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商业炒作。其实,市场上现有的所谓卧式真空管,或同侧进出水的卧式平板,在系统循环换热机理上就存在问题,导致系统的热效率低下,再加上壁挂系统的阳光辐照本来就不足,使得此类与电热水器并联运行的太阳能+电热水器,根本无法有效提高太阳能在系统热利用中的光热贡献率。况且,这种系统一是价格高,二是占用家庭有效使用面积大;三是这利吋专统结构的太阳集热器本身并不具备排污、抗冻、抗结垢、防冰雹、防滑落的基本安全保障。因而,简单地将其定位为专门为高层建筑应用的新产品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炒作。 高层、超高层点式建筑能否靠安装屋面共用系统来解决问题呢?传统太阳热水器家用系统,以日均热水产量达到160L~200L的系统为例,每套至少需配置1800 ×秘8真空管24-30支;或传统平板集热器4平方米左右以当地纬度计算安装角,每台家用系统平均占用屋顶平面至少达7平方米左右。再按户均100平方米建筑面积计算,在不考虑水箱占用屋顶有效面积的情况下,减去女儿墙遮阴范围后,全部屋面都用来安装集热器,最多也只能满足到13层(13 ×7=91m 2)左右;也就是说,在现有太阳能集热器技术条件下,13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就不可能再有足够的屋顶平面,来安装供给其他楼层住户使用的太阳热水器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各省市区地方政府不约而同的发文,只强调要求12层以下建筑,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根本原因所在。 要在高层、超高层建筑物的外立面上安装太阳能采集装置,就必须先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上实现热水器的集储分离,才能让保温储热水箱按建筑承重要求进家人户,隐蔽安装,一方面可减少水箱占用更多的屋顶面积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水箱造成的视觉污染和安全隐患,传统的自然循环太阳热水系统,无论是平板型,还是真空管型I至今仍未能找破这一技术障碍,而强制循环系统虽可实现集储分离,但实际上做起来循环管网复杂还离不开辅助能源提供高层建筑所需的强大循环动力,及较高的生产和运行成本负担。再加上高层建筑存在水压大、风压大、日照短、技术难度大和建筑物外立面能安装集热器的地方有限等客观困难。因而,给在高层、超高层建筑上采用此类传统技术产品,增加了不少不确定因素和风险。解决高层、超高层建筑太阳热水供应的真正困难之处还在于,至今还没有一种太阳集热器能在面积小于1.5 2,日照时1司少于3h~4h的情况下,能高效产出120L~150L以上45℃~50℃生活热水的高效集热功能。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首先,要在技术上开发出一款能适应在高层、超高层建筑物外立面上实现建筑一体化锚固安装,并具备抗风、抗冻、抗冰雹、防滑落,超薄、超轻、高强度整体结构,能进行高效率瞬间集热的全新一代系统集成的太阳集一热水装置,并能在各种安装条件下,简单地组合成一套全天候保障供热的高效热水采集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高层建筑外立面上采集太阳辐照能的难题。事实上,也只有采用系统集成太阳集一热水器新技术,才能将大容积的保温储热水箱,化整为零地按建筑设计要求,分解成进人每个楼层,成为同楼层各住户所共用的中小型系统,并将其隐蔽、低位置于楼梯1司公用走道建筑的承重部位,才能不占或少占用户可贵的家庭建筑面积。其次,还要突破非承压保温储热水箱热水稳压供热功能的开发,以满足全天候24小时达标热水保障供应的最低要求。再次,必须开发出解决管道散热余水的自动二次循环增温,实现“阀门开、热水来”的节水、节能新技术。最后,系统还得实现在不入住户家门,就能有效地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检测、监控、维护和计量的遥测遥控管理技术。通过上述这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才能完成高层建筑一体化楼层网络互济太阳热水系统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实现“阳光共享,网络互济,各取所需,计量收费“的供热目标。 (责任编辑:中建太阳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