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太阳能40余年(中建太阳能至今27年)的发展史上,不同的生产应用单位,曾先后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系列可供工、农业生产有效应用的太阳能干燥装置,这些太阳能干燥设备能在产品脱水干燥和长期仓储过程中,在不消耗常规辅助能源和机械动力的前提下,只需通过可调控的直接加热对流循环换热方式,就能实现对被干燥物的高效蒸发脱水还能通过调温除湿,自然通风,维持储备装置内部的干燥环境达到节能、减排、低碳,降低生产管理成本的目的。但在专业化工农业大生产的推广应用方面,却一直存在诸多非技术性的协调管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阳能干燥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远远超过太阳能低温热水适用的范畴。但是,太阳能干燥至今为止,仍是我国太阳能热利用被长期忽视的角落。在太阳能干燥技术的深度开发和推广应用上,直未受到政府和相关产业部门的重视。对上述类似太阳能干燥项目的大力推广应用,必将开辟出我国太阳能热利用装备制造产业的新局面,为我国工农业生产低碳经济的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做出崭新的贡献。 在云南太阳能热利用中,与太阳能干燥相关联的一个太阳能热利用项目,是对生活用水的提纯与净化。在地球大气环流中,太阳辐射能将江海河湖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不断上升的水蒸气被冷却后形成云,最后又凝结成雨、雪,重新降落到大地,汇集成小溪、江河、湖泊和大海中的水。在地球大气的生态循环中,这样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不1司断地重演从地球大自然生态环境形成后的若干亿年以来,水的蒸发一冷凝循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所以,我们大家都司空见惯,不以为然了。事实上,人类活动已经造成地球生态环境和水体的大面积污染,尽管地球上除了沙漠之外,几乎到处都能找到水,但是真正无毒无害可供人类直接饮用的淡水资源,却越来越奇缺。严格说来,我国就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中国每年用水量为6× 1011m3,人均400m3,仅为美国人均用量的1/4,不到国际水紧缺指标的一半。再加上水资源分布不均,4/5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但我国一半的人口和2/3的农田却分布在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使用,20世纪50年代我国集水区有5万多条河流,目前只剩下2.3万条还能利用。即使这所剩无几的水资源,还在受到日复一日的严重污染。1.3万公里长的黄河干支流,1/3流域的水已被4 000多家石化企业严重污染,而不适合再用来灌溉。目前我国只有40%的工业用水被循环使用,循环使用率仅为欧洲的一半。利用太阳能进行有目的的污水净化,海水淡化或水的蒸馏消毒提纯,是我们面临的又一大技术难题和有待进一步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艰巨任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某天突如其来发生人为的或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除了每天照常升起的太阳和一塘再也不能饮用的污水,那时又该怎么办?为了维护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地做好解决这类突发事故和灾难性难题的一切物质技术准备。 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的想法,科学家提出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1872年智利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海水淡化设备1942年美国国防部为在海洋上空执行任务的飞行员,配备了海水淡化的急救装置,供飞行员或海员不幸落海后自救取水之用。1987年云南就曾开发出一种用柔质材料加工制造的便携飘浮式太阳能净水器,该装置可折叠便携,充气成型后置于水面正对太阳,即形成一个小型的飘浮式太阳净水器由于将蒸发室与冷凝室分开,强化了蒸发室的保温处理和冷凝热的回收利用,建立起预热一蒸发一冷凝一回收余热的良性流程,并配备了简易过滤、活性炭除毒的功能,从而提高了水的蒸发净化效率和安全性可供野外工作者及驴友以及抗震救灾备用。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大规模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方面,解决得最好的是以色列。我国则属于最迫切需要解决,但技术掌握程度又属最不成熟或较差二类的国家。我们面临的生态和社会生活环境,迫切需要我国的太阳能工作者在太阳能蒸馏消毒、污水净化,海水淡化等方面能取得更多、更大的开发创新成果,积累更为丰富的实际应用典范,以应对21世纪人类面临水资源紧缺困境和随时可能发生的任何不测事故的严峻挑战。 【备注:本文作者系云南太阳能研究专家涂济民先生,由昆明太阳能厂家中建太阳能代为传播科普】 (责任编辑:中建太阳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