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2)


 
 
 
2.系统布局
 
储水箱和集热器的安装位置应使其在满载情况下分别满足建筑物上其所处部位的承载要求,必要时应请建筑结构专业人员复核建筑荷载;安装热水系统不应破坏建筑物的整体外观效果;应避免集热器的反射光对附近建筑物引起的光污染;另外,为了减少热损及循环阻力,在确保建筑物承重安全的前提下,储水箱和集热器的相对位置应使循环管路尽可能短。储水箱定位,水箱底部一般应比集热器顶部高0.3m-0.5m,有条件时应将储水箱放在室内,储水箱上面及周围应有能容纳至少1人的作业空间。
 
集热器定向、集热器安装倾角、集热器排间距来定位集热器。集热器组应按同程原则布置成并联,即应使每个集热器的传热介质流入路径与回流路径的长度相同,以使流量平均分配。当集热器组按异程连接时,将造成离传热工质流入口近的集热器流量较大,而离流入口远的集热器流量较少,系统性能下降。自然循环系统有自动调节功能,可采用异程连接。
 
循环管路应尽量短而少弯,为了达到流量平衡和减少管路热损,绕行的管路应是冷水管或低温水管。管路的通径面积应与并联的集热器或集热器组管路通径面积的总和相适应。集热器循环管路应有0.3%-0.5%的坡度,以免气塞,也可满足循环、排空或回流的要求。在循环管路中,易发生气塞的位置应设有排气阀;当用防冻液作为传热工质时,宜使用手动排气阀。在强迫循环系统的循环管路上,必要时应设有防止传热工质夜间倒流散热的单向阀。为了便于观察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检修,宜在系统的管路中设流量计和压力表。间接系统的循环管路上应设膨胀箱。闭式间接系统的循环管路上同时还应设有压力安全阀和压力表。当集热器阵列为多排或多层集热器组并联时,为了维修方便,每排或每层集热器组的进出口管道,应设辅助阀门。系统中的换热器一般应按逆流方式连接,储水箱内的单循环换热器位于高处的进口与系统高温管路相连,位于低处的出口与低温管路相连。
 
 
 
3.系统施工安装技术要求
 
在安装热水系统时,不应破坏建筑物的结构,和削弱建筑物在寿命期内承受任何荷载的能力,不应破坏屋面防水层和建筑物的附属设施。系统安装后应能抵抗下列自然灾害。系统如不处于建筑物上避雷系统的保护中,应按照GB50057规定的要求增设避雷措施。系统安装在室外的部分应能经受不低于10级风的负载;如果当地历史最大风力高于10级,则按当地历史最大风力设计。集热器基础可建在屋顶防水层上,也可建在屋顶结构层上。建在屋顶结构层上的基础。其预埋件应与结构层中的钢筋相连,并做好防水,防水的制作应符合GB50207规定的要求。基础顶面应设有地脚螺丝或预埋铁,便于同支架紧锢或焊接在一起。建在屋顶防水层上的基础,可不设地脚螺丝或预埋铁。基础的高度应考虑如后的屋面维修。储水箱基础应设在建筑物的承重梁或承重墙上。储水箱水满时的荷载不应超过建筑设计的承载能力。基础的位置和高度应留有维修保养的空间。
 
 
 
集热器的相互连接应按集热器产品设计的连接方式连接,安装真空管集热器时,真空管与联箱的密封应按集热器产品设计的密封方式安装,具体操作应按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集热器时,应有不透明的物体遮盖玻璃盖板或真空管,直至通水后方可除去遮盖物。将集热器按设计要求可靠地固定在支架上。集热器之间的连接管应进行保温,保温层厚度逸20mm;对于真空管集热器,连接管的保温层厚度逸联箱的保温层厚度。上述所有保温层厚度均不应超过其临界厚度。
 
当安装现场不具备搬运及吊装条件时,储水箱可现场制作。储水箱和支架间应有隔热垫,不宜直接刚性连接而增加热损,安放好的储水箱应固定在支架上。
 
储水箱应进行检漏并做防腐处理及保温。储水箱保温的制作应符合GB/T4272规定的要求。
 
辅助电加热器与箱体容器的连接处应设有良好的耐热密封垫,其外露的带电接线柱应有良好的绝缘保护装置,并设有保护罩。对于露天安装的辅助电加热器,保护罩上应设有防水板,防止水流入保护罩内。辅助电加热器安装在做好永久接地保护的同时,并加装防漏电、防干烧等保护装置。
 
 
 
泵、电磁阀、温控阀、管路、系统的水压试验、管路保温。
(责任编辑:中建太阳能)